2018-6-21 16:12:50
在02月28日2月28日出版的《第一財經日報》,刊登了該報記者對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程建新和木馬工業設計創始人丁偉的專訪,內容如下。
丁偉 學會用設計語言講述中國故事
在七八年前,國內設計師能獲得諸如德國IF、紅點等國際知名設計獎項,就能算是大新聞了。這幾年,隨著拿獎數量陡增,國內設計界對此已經習以為常。一方面,中國設計群體的基數越來越龐大,500多所院校有工業設計專業,專業設計機構不斷涌現。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參與國際化實踐合作,我們的設計力量也在走向成熟。再則,設計在整個國家發展戰略中逐漸占據位置。這三個因素共同促使我們的設計進入國際舞臺。
相比之下,我和我的團隊這幾年更愿意參與角逐國內的設計獎,比如紅星獎。從本質上來說,IF、紅點獎評選貫徹的都是德國的標準、歐洲的標準。而國內設計真正強大的標志,是大部分國內設計師擁有強烈自信,認同由我們自己一手創造、積累、制定的設計標準。當然,建立這種基于中國文化傳統、中國式思考的設計標準,必定需要長時間積累和摸索。作為設計師,我打心里盼望,經過國內設計界乃至各方人士的努力,在未來,這種蘊含中國智慧、中國美學,綜合了各種中國實踐的設計大獎會應運而生。屆時,如果德國人以能獲得中國的設計獎為榮,各國媒體都來爭相報道,這才是值得中國工業設計界人人拍手稱快的事情。而現在,中國工業設計界仍處在建立自信、努力獲得國際認同的階段。
再來解釋我所理解的中國式設計。每個國家都有與自己文化、傳統結合緊密的設計風格。德國、瑞士崇尚精工美學,北歐設計簡約內斂,意大利則擅長浪漫手工藝,美國的獨特創新文化孕育出了蘋果。受制于自然資源的日本設計師,總是在縫隙之間尋求突破,注重細節,更主張節制。而中國在這方面一直處于追趕的狀態,如何從“制造大國”轉型為“創造大國”,國內設計界已經討論了很多年。因為家居制造的技術限制比工業設計相對少一些,家具設計師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和嘗試,做出了不少新穎的中式設計。但這種中式設計多數時候僅停留在視覺和風格層面。
古人的一些設計至今仍帶給我們啟發。宋太祖趙匡胤為防止朝臣交頭接耳,就設計了兩邊有一個軟翅的烏紗帽。朝臣腦袋一動,軟翅就忽悠顫動,趙匡胤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諸葛亮設計的孔明燈,充分利用空氣的熱脹冷縮。西漢時期,北方人發明的火炕,將燒飯產生的余熱用于取暖,這是民間利用自然能的設計典型;歷來,中國的小販炒栗子,是將鐵砂與栗子一起翻炒,利用鐵砂來導熱,好讓栗子受熱均勻,不至于炒糊。直到今天,歐洲的街頭小販還在用鐵網烤栗子,可憐外國朋友們還時不時吃到烤糊的栗子。顯然,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古人的設計創新大都來自于對生活的感悟,從世世代代的經驗中提取智慧。其設計出的作品也能為中國人甚至全人類,提供最實用的幫助,并且能夠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資源,做到天人合一。
從另一方面來看,中國式設計中包含了大量關于“悟”的智慧。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筷子,它是一種極為簡單的中國原創工業產品。無論簡單還是復雜,西方的工業設計產品一般都有相應詳細的使用說明,看懂了就馬上能使用產品。而你無法為筷子寫一個詳細的使用教程,也別指望依靠這種方法教會外國朋友使用筷子。會了就是會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有當你適當慢下來,重新審視中國設計智慧,才會發現那些令人動容的細節。
回過頭來反思國內設計界以及媒體對斬獲國外設計獎項的熱切關注,我們應該客觀、理性、辯證地去看待這件事情。設計獎項設立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對設計質量提供一個標準和方向,希望倡導一種更適合人類、適合現代社會生活的方式、方向。產品獲獎不一定代表它是符合大眾生活習慣的最好解決方案。相反,如果為了獲得這些國外獎項一味迎合它們的標準,產品的氣質就無法散發出來,設計師即使拿到了獎項,從長遠來看,也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丁偉
木馬工業設計創始人,曾屢獲IF獎、紅點獎、紅星獎
產品獲獎不一定意味著它就是符合大眾生活習慣的最佳解決方案
掃一掃
關注木馬公眾微信平臺